来源:新京报新京报记者王飞通讯员陈玉娜摄4月22日至28日15时,北京市累计报告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涉及12个区。疫情下的北京,有一群人在岗位上值守、在城市中穿梭,为物资保障、核酸检测等工作贡献着力量。超市员工加班加点拣货补货,社区工作者引导居民核酸检测,社区党委书记工作时间变成“朝五晚九”……物美朝内店店长王永震保障供应员工加班加点仅睡两小时4月26日早5点,奥士凯物美朝内店店长王王永震从办公室醒来,睡了两个小时的他爬起来准备新一天的工作。“25日晚上10点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我们才算正式闭店。”闭店后,王永震与同事一起整理卖场、填补货架,同时还要完成夜间收货。结束这些工作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员工们索性就歇在了店里。两个小时后,门店所有员工集结到岗,大家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王永震告诉记者,4月24日晚间约7点后,店里出现了明显的抢购现象,当晚物美集团采取自然闭店的措施。从25日开始,员工开始加班加点拣货补货,从大库到门店的车辆由原来的一晚一趟,变成了一日多趟。物美朝内店有员工人,主要服务于东城区东四街道的居民。王永震介绍,早在几天前东四街道就跟他们沟通,“万一出现封控情况,超市能够出多少人手保证东四街道居民生活物资品的配送?我们当时计划的是60人集中服务东四地区。”但计划有偏差,员工中有17人出现了健康宝弹窗。在用工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加班加点,尤其是25日和26日,每天员工补完货结束一天的工作都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大家干脆歇在了店里,休息两三个小时就起来码放货物,早上还提前半小时开门以减少顾客排队。“员工确实非常辛苦,很多人家里有事儿都顾不上。从这次疫情我也看到了员工们的团结,真是一声令下全员上,当天晚上就都留下了。”王永震说。除了线下抢购,线上下单量也大增。平时该店线上订单约在单左右,4月25日最高峰时达到了单左右。订单出现挤压,直到26日才全部清理完毕。“一些员工连夜奋战两三天,实在跑不动了,憋着一口劲儿才把货全部送出去。”王永震说,从4月26日下午开始,销售数据有了明显的下滑。到27日上午10点左右基本恢复正常,一直到28日销售都比较平稳。王永震表示,北京市有非常完备的应急保障机制,各种菜肉蛋奶等民生商品供应非常充足,从大库到门店的补货也非常快,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抢购囤积商品。新京报记者陈琳通州区土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继松服务居民核酸检测前做充足准备4月27日、28日,通州临河里街道土桥社区进行第二轮核酸检测。从27日下午开始,土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继松就开始忙个不停。赵继松先到了物业公司,和物业经理商量核酸检测的事项。第一轮核酸检测时他们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想在这次检测时予以完善。比如上次组织排队使用的是警戒线,这次改成立柱警戒带。赵继松说,立柱警戒带更加灵活,可以通过卡扣解开,方便居民检测后马上离开,防止人员聚集。回到办公室后,赵继松还要给工作人员和医生订饭,统计用餐人数、联系饭馆……工作琐碎繁杂,但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午3点,赵继松和几名社区人员到街道领物资,口罩、防护服、酒精、面罩……他还特意想着领了几盏太阳能地摊灯,便于夜间核酸检测时照明。大家把大包小裹的物资装上推车,推回社区搬上了楼。防疫工作紧张,但还有很多日常工作穿插其中。赵继松接待了一位反映问题的居民,热情爽快的话语解决了居民的困扰;路上遇到要去超市的居民,他不忘劝说:“不用囤,够吃就行,北京保障物资充足着呢。”第一轮核酸检测最早一批在4月25日晚上进行,夜里十点半居民们陆续完成核酸检测,赵继松清理了医疗垃圾,医院。次日凌晨1点才睡下了,4点闹铃响起,5点就准时把医护人员接到社区。第二轮也是这样的节奏。28日5点赵继松就到了社区,为工作人员分发早餐,再顺一遍检查流程。天气虽阴沉但没有下雨的迹象,使他松了一口气。28日的检测分为上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临近11点时,检测的队伍仍排得很长。“请大家理解一下,医护人员昨晚也在做检测工作,今天上午已经工作了4个小时,连轴转确实很辛苦。如果大家没有特别急的需求,建议晚上再来做。”赵继松一番劝解道。赵继松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在他看来,在社区为身边居民服务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处理社区家长里短的小事儿,需要一些小智慧,更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新京报记者张璐海淀区晨月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楠“朝五晚九”采样细节逐一叮嘱自4月26日起,北京市海淀区开始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海淀区晨月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楠的工作时间也变成了“朝五晚九”——早上5点,李楠就要前往社区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整个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她一天的工作才算接近尾声。4月28日5点半,李楠已经在工作了。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协助采样的医务人员在居委会一边吃早饭,一边开会。居委会要布置一天的工作,并做一个简短的培训:摆台怎么摆、身份证怎么扫、防护服怎么穿、医生坐哪儿、隔离带怎么设、2米线怎么贴……这些李楠都要强调一遍。晨月园社区共8栋楼,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每栋楼的楼下都设置了核酸检测点位。每个检测点采集完一袋核酸样本,都要李楠贴上“封箱码”。样本每隔一小时送一次检,都需要她签字。中午12点,李楠回到居委会办公室,医务人员已经脱掉防护服,正抓紧时间吃午饭。李楠把水果发给大家,不忘叮嘱:“多吃点儿,吃完抓紧休息会儿。”刚吃完午饭,取样本的车就到了,李楠匆匆出门。她需要核对这批核酸样本的人数、管数。“管,没问题。您下午两点再来一次吧。”李楠和司机约定。这间隔的一小时里,李楠和医务人员要完成的是整个社区有困难居民的入户核酸采集工作。根据前期摸排,社区居委会了解到4户行动困难人员,其中包括盲人家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庭等。在5号楼的一户居民家门口,李楠敲了一分钟,“我们给叔叔上门做核酸,您戴好口罩,叔叔也戴好口罩。”门的那边,有一位刚动完手术卧病在床的居民。除了入户采样、送“封箱码”,李楠还要处理上级部门发来的“大数据信息”——对于去过京内中高风险地区和从京外中高风险地区返京的人员,她和同事要逐一打电话核实,确保有风险的人群落实好居家隔离措施。晚上9点,持续了一天的核酸采样工作终于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楠可以休息了,她还要和居委会的同事开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居民们都很配合,赞扬的声音多。这几天是辛苦了些,但是有他们的支持认可,就行了。”新京报记者吴为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志愿者跳舞“出圈”将继续参与抗疫保障朝阳区左家庄街道两名“大白”的毽子舞“出圈”了。“这是我们在工作休息时为了放松跳的舞,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记者了解到这两位“大白”名叫张杰、何蕾,4月25日早上5点半就来到核酸检测点位开始准备工作。根据分工,两人负责核酸检测的第一环——为居民登记身份信息。“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参与保障了多次核酸检测,不管是同事之间的配合,还是我们负责的工作,都已经非常默契和熟练。”张杰说。核酸检测工作紧张而忙碌,变身“大白”的张杰和何蕾认真地登记居民身份信息,尽量缩短大家的排队等候时间。“您好,您要是没带身份证的话,记得身份证号吗?我帮您登记好身份证号,也可以做核酸检测。”张杰、何蕾耐心地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她们都是站着登记居民信息。“说实话,不累那不太可能,毕竟一站好几个小时,胳膊、腿、腰都酸了。但是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我们再累也会坚持。”张杰说。一直到下午两三点,两位“大白”才换班放松下来。这时候,何蕾想起女儿在家教她跳的毽子舞。于是她拉上张杰,打开手机短视频,找出毽子舞的音乐,一起跳了起来。毽子舞时间不长,动作不算特别复杂。何蕾回忆说:“我们跳得不好,但是跳完后身体确实特别轻松。”穿着鼓鼓囊囊的“大白服”、跳着可爱的毽子舞,俩人的舞蹈引来周围不少居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