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这位医生,潜伏在医院拍了上万张照

<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为患者拍摄肖像的医生,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姚帅算是医疗从业人员中的一位另类。

从年9月起,医院用简易的摄影棚,为多位患者及亲友拍下1万多张肖像,并将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命名为《医院》,从一个侧面记录下最真实的“人世间”。

面对病魔,面对死亡,面对无常,你会感到恐惧吗?在姚帅的镜头下,不一样的世间百态和人生况味通过一张张黑白画面被记录和定格。姚帅说,每一张波澜不惊的面孔之下,可能都有你不曾经历过的惊涛骇浪。医院为一个节点,去呈现出普通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姚帅的特殊摄影,走进一个个黑白肖像背后的故事里。

《医院》系列作品姚帅

视频来源:一条(ID:yitiaotv)

医院挖掘摄影艺术的宝藏

医院心血管内科十一病区,姚帅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在这里住着的老年患者占了大多数,一部分高龄老人罹患有癌症,他们几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你有恐惧过死亡吗?”很难想象,一位医生会向病人提出这样敏感的问题,但这却是姚帅和病人聊天经常会出现的话题。

在偶然的一次查房过程中,姚帅像往常一样同病人拉家常,听到一位老人讲起自己年轻时候挖运河的往事。老人说,当时还闹着饥荒,天寒地冻的,他们赤着脚趟在水里,下半身都冻麻木了,十几年如一日不停地挖运河,结果落下了病根。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姚帅心想,为什么不去拍摄这些人呢?“每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值得去记录一下。”这个想法一直缠绕在他的心间。

老村长77岁病人家属木雕工人52岁患者家属

姚帅最喜欢的摄影师是吕楠。吕楠与精神病人同吃同住,拍摄出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这给了姚帅启发。他发现,自己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最具艺术性的东西,而不是专门去某个地方拍摄。而医院对他来说,是一处值得挖掘的“宝藏”。终于,在年8月,他决定开始拍摄《医院》系列摄影作品。

从那以后,每天下班后的拍摄就成为了姚帅的习惯。他在一个闲置的房间中搭建了临时摄影棚,举起他的佳能5D3相机,和患者在这小小的一方空间内,隔着走廊的喧闹,陷入安静和沉思。

姚帅的临时摄影棚

“咔嚓”,伴随着快门开合,影棚灯一闪瞬间照亮整个房间。在这样一束短暂却强烈的光线下,影像凝固了下来。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面对疾病和死亡,更从容、更平静。”姚帅如是说。

他带着尚未送出的照片参加患者葬礼

姚帅《医院》的第一次拍摄,对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姚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是一位非常儒雅的老者,因为肺癌住院。他对死亡从来没有恐惧,每天都笑呵呵的。

早在10年前,老人家就已经被确诊为肾癌了,当时手术特别成功。“他说,已经死过一次了,余生的每一天都是赚的。”老人家最遗憾的事是关于女儿。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他的家教特别严格,对女儿的要求也很高。女儿成绩一向很好,却在中考发挥失利,从此一蹶不振,精神分裂。他认为这是他的过错。

出院后的两个月,老人在家离世了。姚帅带着这张照片出席了他的葬礼,并将照片郑重地交给了老先生的家人。

第一位被摄者的照片

在拍摄过程中,有些人的反应让姚帅印象深刻,他们对他的信任,毫无保留地把心底的故事诉说出来,这些都让姚帅十分触动。

姚帅明白,无论处于哪一种文化水平或社会层次,每个人都渴望被倾听,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需求。而摄影,恰好将医患以另一种方式连接起来。

听患者讲故事,每个生命都值得记录

姚帅的父亲是一名乙肝病患者,从小看着父亲看病求医。有些医生的冷漠深深伤害了姚帅。长大以后,他立志:一定要给别人温暖!

“我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我知道普通百姓患病后的无奈,也知道他们的窘迫,知道他们所处环境的资源匮乏、身份的卑微。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更渴望得到医生的平等的对待。”姚帅说,作为一个医生,他会跟患者建立一种比较特殊、紧密的关系,他想要诚恳地跟患者交流沟通。

对姚帅来说,与例行检查时格式化的问候相比,聆听患者的人生经历,让他们诉说心底的遗憾,发泄内心的愤懑,显得更有意义。姚帅随机挑选对象,每次拍照不过3分钟,但在这之前,他会花很长时间和对方聊天。

他问癌症末期的病人,是否惧怕死亡和这辈子的遗憾事;

问长期陪床的家属,有没有怨言;

问老人这辈子最看重、最骄傲的事;

问孩子什么是幸福和悲伤……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牵引,一段段人生平铺在姚帅的面前:

一名肝癌晚期患者,当过辅警,终日戴着警帽,满腔的英雄主义;

一名因小儿麻痹而残疾的病人,一辈子未婚,领着低保过日子,希望能有钱治病;

一名喜欢放鹞子的老人,有一只2.4米高的板鹞,由61个六角鹞组成,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从不在乎名利钱财;

一位年轻时掉入河底,心肺复苏1个小时才被救回来的阿姨,在儿子早逝后,决定乐观地活下去……

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辅警63岁患者患癌病人的儿子17岁患者家属退休的纺织工人81岁患者家属

面对姚帅的提问,几乎每一位病人都说:“我不怕死!”可能说服自己接受了它,就再没什么可怕。也可能,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

有一位种田的伯伯,他朴素的死亡观令人感动:“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器官功能逐步逐步就老化了。人其实和庄稼差不多,你想,田里的水稻、玉米、黄豆……你不去收它,它也会枯死在田里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不怕死,怕也没有用。”

一位退休的纺织女工说:“生老病死,是个人的命。人活着,就是到世间转了一圈,你赚不到什么的。死没什么了不得,有钱看病死得晚点,没钱看病死得早点,就是这么回事。”

一名5岁的孩子为亲人的死亡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看过大人伤心,在我的一个太太上天堂的时候,他们哭了,我没有!因为我是男子汉,我才不会哭。如果有一天大人都不在了,都去了天堂,我也不会害怕,我会用一根连接线连到天堂,打电话给我奶奶!”

不知何为死亡的男孩5岁患者家属

“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姚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听起来是最无趣的。多个被受访者,没有一个人说“金钱”,答案集中在“健康”、“快乐”、“幸福”。但这样的“陈词滥调”,从经历过岁月鞭打或正走向死亡的人口中说出,依旧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死神面前,所有的财富、地位和权力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和患者聊完之后,姚帅会邀请他们站在摄影棚里拍张照,他们往往欣然应允。两年来,姚帅和位病人及家属,交心对谈至少分钟,每位平均30分钟。

“和我交谈,能帮助他们卸下压力,最后很多人会潸然泪下,但最后会感谢我。”身为一名85后年轻医生,姚帅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正如他所说,“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痛苦,向我伸出手的时候,我肯定会去拥抱他。我希望别人能够避免那份痛苦和无助。”而《医院》系列摄影作品,则可以理解为一位医生对病患的凝视。

老上海退休工人91岁患者爱妻子的丈夫60岁患者家属青年守寡的老妪63岁患者

用黑白照定格众生相,引发网友热捧

医院拍摄的1万多张肖像,会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一色的黑白色系。有人觉得照片处理成黑白色,看着一点都不吉利。但姚帅有着自己的坚持。“我喜欢黑白,因为它更能凸显一个人的神态和内心真实的精神状态。如果增添了色彩,就会干扰这种感觉。牺牲色彩后,他们的肖像才可以被平等地展现出来。”

姚帅说,黑白照片上,他们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略微凌乱的发丝,甚至衣服的质感都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世间百态,人生况味,以医院为一个节点。”姚帅在自己的CNU(中国视觉联盟)博客里写道。他将拍摄的照片发在博客上,只去呈现,而不去议论,只用一张简单的照片、一段简单的文字,将这些故事用叙述的形式表达出来,让看的人自己去体会。

“很感激有这样一名医生,有血有肉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5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