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安(化名)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他的父亲正在服刑,母亲为外埠户口,离异后再也没联系过他,11岁的小安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尽管没有父母的陪伴,小安的周末过得并不单调。每周六,社工将他从村委会接走,送到镇里的儿童成长驿站,上午补习功课,下午和小伙伴们学画画、放风筝,度过充实愉快的一天。
近年来,北京市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儿童福利保障范围逐步从孤弃儿童扩大到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儿童、打拐解救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群体。
在通州区,16个街镇搭建了“儿童成长驿站”,通过兴趣活动、心理疏导、社工家访等形式,守护名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年10月20日,通州区社会福利院负责人刘嵩(左)为玉桥街道儿童成长驿站揭牌。摄影/新京报记者吴宁
困境中的孩子
上周,女孩刘灵(化名)来到通州区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生活。
10年前,一对八旬夫妇在工厂门口捡到襁褓中的刘灵,并带回家抚养。因为是私自收养,并没有任何手续,孩子也没有户口,各项保障性政策难以办理。如今,爷爷去世了,89岁的奶奶也不再适合独立抚养刘灵。
今年3月,这个特殊的情况被通州区民政局注意到。民政部门本可将孩子直接接走,但考虑到奶奶与刘灵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便请专业社工孟然进行“危机介入”。经验老道的孟然定出了服务策略——先让孩子接触福利院,有个心理准备。
今年夏天,刘灵受邀到福利院参加7日夏令营活动。过程中,孟然像大哥哥一样,经常和刘灵交流,侧面了解她对福利院的感受。孟然和属地政府也常和奶奶谈心,让奶奶知道,孩子到福利院后,未来将有新的家庭收养她,让她生活得更幸福。
最终,在通州民政、公安、教委等26个部门的协调下,在属地政府的支持下,刘灵完成了调查取证、入院、转学、落户等手续,暂时来到福利院生活。她的相关信息将报送到国内外收送养平台,这也意味着,她很快将回归家庭生活。
刘灵的情形属于“疑难个案”,但她并非困境儿童中的孤例。
肖乐(化名)的妈妈赵女士由于先天脊柱侧弯压迫到神经,走路只能拄拐,出远门更是不便。爸爸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连周末都要忙于打工养家。假日和父母出游对肖乐来说,是从未体验过的乐趣。
王小安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宠爱,他有些自卑,凡事小心翼翼,这让照料他的奶奶格外心疼。
悠悠(化名)爸爸去世了,妈妈因不愿接受孩子是智力残疾儿童的事实,迟迟不带悠悠去做鉴定。可这样就领不到相应的补助,这个低保家庭的处境也会更加艰难。
在通州区,类似的困境儿童约有名,家庭困难、身患残疾等情况给这些孩子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开小灶”的驿站
如何让阳光照进困境儿童的心里?通州区建立“儿童成长驿站”,为孩子们开“小灶”。
“儿童成长驿站”依托通州区福利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困境儿童开展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兴趣能力培养、政策帮扶、法律援助、朋辈陪伴等精准帮扶和专业服务。
从年成立首个儿童成长驿站,到今年10月20日玉桥街道“儿童成长驿站”正式启动,通州16个街镇实现儿童成长驿站“工作”全覆盖(居民规模较少的潞源街道未设驿站)。
玉桥街道儿童成长驿站揭牌当天,新通国际社区的孩子们来参加涂鸦活动,他们用小小的手掌在白纸上留下斑斓的掌印,绘成一幅彩色童趣画。摄影/新京报记者吴宁
玉桥街道“儿童成长驿站”位于新通国际社区,和养老服务驿站共享场地。平方米的养老服务驿站中,专门为孩子开辟了一个房间。暖色调的壁纸和地垫、蒲公英等卡通图案、上百本儿童图书和玩具……让不大的房间显得温馨又热闹。
“周末在驿站日托的老人们都回家了,把更多的场地留给孩子们。我们将开展茶艺、插花、绘画等兴趣培养活动和亲子活动,平时也欢迎所有小朋友来看书、做游戏。我们会在活动中回避‘困境儿童’的字眼,不能给他们贴‘标签’。”通州区社会福利院负责人刘嵩说。
提供快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