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还是白浦西汉刘濞筑白浦堰及白蒲地

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01引言

如皋市白蒲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为东晋时期蒲涛县旧址,位于如皋城区东南约30公里,与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接壤。

通扬运河穿境而过,北接如皋城区,南到南通,是古代通州到泰州、扬州盐运的重要节点。

白蒲原来可能叫白浦,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更与西汉刘濞筑白浦堰有关。

02一、西汉刘濞筑白浦堰

1.1古代白蒲镇位于煮盐海滨,自然地理及煮盐历史符合白浦堰捍盐通商功能定位

西汉刘濞筑堰白浦至黄浦,目的是为了捍盐通商,即保障盐运及销售。既然是为了煮盐、运盐,白浦堰所在的运盐河一定在海滨。

数千年来,受长江泥沙沉淀影响,长江口及沿海岸线不断变迁,如皋境域大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拓展,江岸线、海岸线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在年前,如皋的东北部为长江口北岸,因地高色赤,称为“赤岸”。

两汉时期,长江口淤积成陆,江海交汇的廖角嘴移至今白蒲镇。

陈吉余、恽才兴《南京吴淞间长江河漕的演变过程》认为:“汉魏及南北朝时的江口岸线在泰兴北部经如皋、石庄间,再经白蒲至石港的一线上。”由此可以基本确定汉代白蒲位于海滨。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

西汉吴王刘濞为了使其封地吴国富强,开邗沟至如皋蟠溪以煮海为利,并在国内开发铜矿,由此国用富饶,百姓无赋。

白蒲距离如皋东郊蟠溪30公里,同样位于海滨。

由于煮盐需要消耗大量的柴草,每个灶户要配给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草荡,一个盐场往往需要数万、数十万亩草荡。

据《如皋县志》记载,清初如皋海滨草荡达3.46万公顷。

因此,西汉时期随着刘濞盐业的兴旺和发展,如皋蟠溪煮盐活动很快沿着海滨拓展至白蒲镇。

“文革”期间,如皋进行大规模土地平整,白蒲镇村民在田间挖到古代盐灶、盐砖等,这说明白蒲历史上曾经临海,而且有煮盐活动。

1.2白蒲镇古代有“白莆堰”,用于阻挡海潮,与西汉白浦堰功用一致

如皋沿海所产之盐通过邗沟运到广陵(今扬州),再由广陵转运到内地其他城市销售。

由于受气象、潮水影响,内河常常发生变化,或浅,或满,浅则滞,满则溢。

在水运为主的古代沿海地区,只有水势稳定、水流畅通才能保障河道运输功能,在河道两头筑堰,可以蓄水,保证正常水位。

西汉时,白蒲镇位于江海交汇处,潮涨潮落,对内河水位极易造成影响,河流水位很不稳定,不利于航运,刘濞在此筑堰,确实起到“外御海潮”的作用。

白蒲镇在古代曾经有一个“堰”。《宋史》记载:“绍兴初,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莆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

文中“通州白莆堰”就位于今天如皋市白蒲镇(该镇曾以一条街为分界,分属通州、如皋,所谓“一镇分治千年”)。

宋至元,朝廷发展海运,堰改闸,建“通济第一闸”,又称为“海运石闸”。

明代,因防海盗、倭寇,朝廷实施海禁,海运废,闸亦废。闸址西岸有闸口立石,东岸有卧石。

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劫,白蒲镇民族英雄张自成带领乡亲结营于通济第一闸上,与倭寇多次战斗,英勇杀敌,令倭寇闻风丧胆,后人为纪念他,将通济第一闸闸石口称“虎牢关”。

年,通扬运河裁弯取直,“虎牢关”石遗址由西岸变位于东岸。

很显然,《宋史》记载的“白莆堰”与西汉“白浦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地理位置都处在煮盐海滨,作用都为抵御海潮,保障内河运输,他们在名称上也具有一贯性,因此宋代白莆堰很可能就是西汉白浦堰的延续。

1.3白蒲镇至宝应县黄浦堰五百余里,距离适当

“白浦至黄浦五百余里”,在当时刘濞封国范围内,以宝应黄浦为起点,水运距离里左右的沿海城镇。

今苏北沿海淮河以南的城镇离宝应县黄浦都较近,长江以南隔着大江,距离远,也不处于同一河道。

《两淮盐法志·历代盐业源流表》称:“蟠溪煎盐区为两淮、江浙地区煎盐之始”。

刘濞开创的如皋蟠溪煮盐区是江浙地区最早的煮盐地点,因此刘濞为捍盐通商构筑的白浦堰也一定在如皋蟠溪附近。

对此,宝应县学者马俊慧曾对白浦堰位置开展研究,他测算白蒲镇由通扬运河至泰州市海陵区。

再沿水路经高邮市甘垛镇,兴化市李中镇、沙沟镇,由宝应县射阳湖镇入大溪河向西,水程为公里左右,正是“五百余里”。因此,以距离为必要条件,白浦堰地点在白蒲镇是最为合适的。

1.4白蒲镇其他历史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据《三国志·吕岱传》记载,三国东吴大司马吕岱曾在家乡海陵县做小官,40岁投奔孙权,96岁去世归葬高阳荡(今白蒲镇林梓社区)。

目前尚有坟墓遗迹,说明最迟汉末白蒲镇已经有居民。

东晋义熙七年蒲涛建县,白蒲与如皋同时建县,说明在建县前白蒲的人口、产业、政治、社会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跟如皋相差无几,而这,无不得益于数百年盐业经济的发展。

程潞在《南通地区经济地理》中说:“根据汉代运河的走向推测,汉代吴王濞为运海盐而开凿通扬运河,西起茱萸湾,东仅止于白蒲。”

因此,西汉时白蒲镇已经开始煮盐,吴王刘濞开掘的邗沟不仅达到了白蒲镇,还在此设置了白浦堰。

03二、由西汉白浦堰在白蒲镇推断白蒲历史地名演变

清代《白蒲镇志》:“白蒲古时溪泽多生白色蒲草因此得名”。

蒲即蒲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通体绿色,白色假茎(叶片剥掉后的内芯)可食用,称为蒲菜。

如果以蒲草有白色假茎称为“白蒲”,虽有些牵强,但也未尝不可。

可直接说“溪泽多生白色蒲草”,则是犯了科学性错误,自然界不存在白色蒲草。因而《白蒲镇志》关于白蒲地名来源说法并不可靠。

白浦堰之“白浦”,从字面上理解,白是白色,浦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白浦意思是白色的河流。

《山海经·海内东经》:“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其中“白水”,郭璞注为:“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从临洮之西西倾山来。”这句话是说水因其色灰白、浊,称为白水。

“白浦”其实是指水色微白而浑浊的河流。

白蒲镇位于江海交汇处,长江水夹带泥沙滚滚而下,下游和近海一片浑浊,呈现土灰色,宛如雨后池塘。

唐代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述:“巳时至白水,其色如黄泥,人众咸云若是扬州大江流水。”

唐代如皋属扬州,入海口有胡逗洲,该洲与北边的如皋陆地有一条斜向东北的夹江。

《太平寰宇记》称为“古横江”,日本圆仁和尚说的白水就是“古横江”,此处江水海水混合,一片浑浊,与湛蓝的海水相比,色差较大,所以圆仁和尚称之为“白水”。

考虑到江海交汇处水微白浑浊的地理特征,白蒲镇在西汉称之为“白浦”也是合情合理的。

西汉刘濞在江海交汇点河道设置河堰以挡海潮,因附近水流浑浊—曰白浦,堰则名为“白浦堰”。

因为盐业发展,人口渐多,青年才俊显现。

东汉末年,白浦附近高阳荡人吕岱投奔孙权,80多岁恢复海陵县,92岁成为吴国大司马。

东晋义熙七年,白浦及周边的洲岛盐业兴旺,人口集聚,社会发展较快,朝廷建“蒲涛县”,或因周边沼泽遍布,蒲草众多,县名诗化为“蒲涛”,而不叫“白浦县”。

隋初,海潮倒灌,淹没并摧毁了如皋沿海盐灶,居民流离失所,加之战乱频仍,蒲涛县跟附近的如皋县、临江县被撤销、降格。

宋代,白浦堰仍在,但宋史写为“白莆堰”,“莆”应为“浦”的误笔。因地有“白莆堰”,明代,此处设白蒲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浦”“莆”“蒲”在古代存在混用的情形,并不能单纯从某个文字望文生义。

宋《楼钥北行录》黄浦镇作黄蒲;《舆地纪胜》黄浦堰、黄浦镇并作黄莆;《嘉靖惟扬志》黄浦溪作黄蒲溪、黄浦堰作黄莆堰。

因此,白浦、白莆、白蒲可视为同一地名。

04结语

西汉白浦堰位于白蒲镇,无疑给白蒲镇增添了各种历史信息,丰富了古镇文化内涵。

因为有西汉白浦堰,白蒲地名来源得以明晰,避免单纯从字面理解为“白色的蒲草”出现的自然常识问题,地名与历史名人刘濞、与运盐河、与圆仁和尚提到的“白水”等关联,地名文化内涵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由白浦堰的产生、变化、发展、消亡,人们可以触摸白蒲两千年的文明脉动,感知白蒲古代盐文化的浓郁气息。

05参考文献

《天下郡国利病书》

《如皋县志》

《两淮盐法志·历代盐业源流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7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