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体检产业欣欣向荣,各类体检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落地。然而,虽然我国体检人数逐年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接近90%的体检覆盖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人体检都由学校、单位组织,主动定期体检者很少。专家表示,居民定期体检不仅利于个人防范疾病,更是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程度的体现,亟需引起人们重视。“我觉得不会得病”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多个居民区,就“是否定期体检”的问题采访了29位居民,结果定期体检的人只有5位,其中3位是因为单位每年提供免费体检,两位是65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社区免费体检。家住呼家楼社区的张女士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今年68岁,退休十几年来从未体检过。她说:“我身体挺好的,没什么大毛病。非到万不得已别乱查,万一查出病,人和钱都遭罪。”张女士这个“心得”来自她一位去世的朋友。这位朋友原来身体挺好,医院做了一次体检后,查出肝、胃都不好,还有“血管堵塞”等一堆毛病,之后就一直担惊受怕,隔三差五地住院,最后竟被“吓死”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但确实是很多人不体检的理由。记者随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教授,医院出门诊时,亲历了另一位女士的故事。这位女士焦急地从包里拿出一份体检报告,问曹教授:“大夫,您帮我看看有事儿吗?”曹教授翻看报告后回答:“问题不大,宫颈一级病变,注意观察就行。”曹教授进一步问:“上次体检有这个问题吗?”女士表示,上次体检是6年前生孩子时的产检,她觉得身体没有不舒服,应该不会得病,便一直再没体检。曹教授奉劝道:“等你自己都觉得身体有事儿了,一般就不好治了。好在宫颈一级病变不一定发展为癌,即使逐渐恶化,长成癌平均也需5年左右,定期观察就可及时处理。”女士长吁一口气,既觉得侥幸,也为自己此前的无知感到羞愧。曹教授告诉记者,门诊中因忽视体检而后悔不已的例子很常见。很多宫颈癌患者文化素质并不低,有的甚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还很高,但就是因为不重视体检,不能早期发现和预防,最终生生把癌拖到晚期才就医,令人惋惜。在农村,这一问题更为严峻,不主动体检不说,哪怕搞肿瘤筛查的医生到了村里,挨家挨户宣传,还是有很多村民抗拒检查。理由很滑稽,有人觉得脱裤子做检查,不好意思;有人则怕查出病来,没钱去治,还不如不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针对全国14.5万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年,15岁以上居民从未参加过体检的比例高达67.87%,每年体检1次的比例仅为20.66%。其中,城乡差异巨大,大城市体检率达60.29%,而农村则在20%左右。三大原因阻碍体检结合调查情况,记者采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武留信和重庆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陈宗涛,总结了人们不体检的原因。健康素养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制约着人们在行动上落实体检这一健康行为,很多人目前还停留在患病就医阶段,欠缺对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陈宗涛说。最新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4.1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日前,《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