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植物工厂”育苗室内观察生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新华社南京10月9日电(记者杨丁淼)“生菜放在灯箱里卖”,这是最近江苏南通市民在火锅店消费时发现的新鲜事物。这种生菜不仅个头大、品相好,而且口感脆、水分足,成为年轻食客热衷打卡的“网红菜”。这些生菜并非传统种植,而是产自当地首家“植物工厂”。这种生产方式让土地里生长的蔬菜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既以工业思维带动传统农业突围,也为中国乡村振兴助力。“植物工厂”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是一个传统农业镇,9万余亩耕地约占全镇面积92%。近年来十总镇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灌排水系不畅、工程不配套、道路不通畅等问题,也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建项目区规模经营比例已达60%。沿着乡间小路行至二爻社区,一座高大的玻璃幕墙建筑出现在眼前,在周围的传统农业大棚衬托下显得鹤立鸡群。进入其中必须穿上鞋套,经过风淋室等消毒程序,与其说是种植基地,倒更像是进入了一个大型实验室。“这些菜最大的优势是不使用任何农药,所以育苗和生长过程要尽可能隔离病菌和虫害。”基地负责人、北京众拓星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亮解释说,通过苗床代替土壤,铺上特殊的地布,像安全岛一样将植物和外界环境隔离开。与传统蔬菜种植相比,植物工厂体现出明显优势:无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可在城市停车场、室内等地全周期、大规模生产。更为重要的是,这家占地10亩、年产吨生菜的植物工厂仅需要4名工作人员。“这不仅化解了人口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更回答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十总镇镇长钱亮说。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不靠阳光,无需土壤,不洒农药,依靠营养液和人工光照,在洁净栽培空间内,通过计算机控制,使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位于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的“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尽管中国植物工厂的起步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迅速普及发展。记者在植物工厂看到,一棵棵生菜整齐地生长在距离地面1米多高的栽培床上,隐隐还能听到流水声。这些水声来自苗床下的营养液,相当于生菜的“配方奶粉”。“因细纤维含量高、水分足,水培蔬菜口感脆,非常适合生食;还可以通过营养液调节生产功能性蔬菜,例如生产低钾蔬菜供给肾病患者食用,低糖蔬菜给糖尿病患者食用。”王春亮介绍,通过人为调控精准施肥,蔬菜营养更为全面,避免了土传病害、虫害、重金属残留问题。据介绍,通过人为调控光照时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明显缩短苗期,也不再担心雨雪天缺光导致菜苗徒长,可实现全年稳产,一年采收至少14茬,是普通蔬菜种植效益的8到20倍;而且植物工厂采用潮汐式灌溉,每天只需灌溉2次,非常节水节肥。不过,由于使用全电设备,植物工厂日耗电约千瓦时,夏季峰值甚至突破千瓦时,能耗偏高和供电稳定性是工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国网通州区供电公司十总供电所所长唐国飞表示,为了保障水肥、光照系统稳定运行,除了每天线路巡查,还定期对配电房、内循环风机等用电设备进行体检,供电部门正在为植物工厂争取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优化能耗问题。在工厂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在显示屏上清晰可见,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工作人员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施肥、灌溉和各项指标调节。“植物工厂的建设与管理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级标准化与无人化。”王春亮说。二爻社区党总支书记曹秀春认为,植物工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对招引同类高质量的农业项目有示范作用,同时数字化的农业作业方式有利于吸引年轻人返乡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