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规划众多出入口,预

位于通州区潞城镇杨坨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占地数十公顷,其上微微扬起的“京帆”屋盖下,隐藏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近日探访得知,该枢纽的主站房已进入紧张的装修阶段。作为新一代火车站“站城融合”的典范,该枢纽精心设置了60余个出入口,旨在为乘客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体验,实现快速进站与出站。

新一代火车站的“站城融合”设计

在地下,约28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巧妙地集成了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功能。而在地上,未来这里将有39万平方米的区域得到开发利用,涵盖办公、商业、酒店、公寓等多元化业态。这样的设计理念,使得“地下枢纽地上城”来形容这座火车站再恰当不过。“这里将演变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实现车站与城市的无缝连接。”中铁建工集团,作为施工方之一,已在北京打造了四代火车站。项目部总工程师杨阳深刻见证了火车站的演变历程:从最初与站场平行的侧式站房(如第一代的北京站),到立体高架站房的格局(如第二代的北京西站),再到综合交通枢纽的模式(如第三代的北京南站),如今第四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其最大特色便是“站”与“城”的深度融合。

目前,枢纽的西侧主入口已初现雏形,未来乘客可通过直梯和扶梯直达地下二层,从而迅速抵达检票口。“高效便捷”正是城市副中心站的一大特色,枢纽将设有60余个出入口,涵盖下沉广场、安全出口、人防出入口、电扶梯、车库进出口以及自行车进出口等六大类别。杨阳进一步阐释了出入口的两种功能:其一,为应对火灾等特殊情况而设立的疏散出入口,它们通常在平时并不使用。鉴于本工程位于地下,疏散设施的标准相较于地上建筑更为严格,数量也相应增多,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疏散至地面。其二,则是为乘客提供便捷进出的出入口,以实现火车站与城市的无缝连接。副中心站枢纽遵循“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不仅设置了条进出站匝道和2条公交车行道,还精心规划了众多通往周边道路或直接连接地面建筑的出入口,旨在为乘客带来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此外,火车站台还将安装屏蔽门,进一步提升站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这座枢纽的另一大亮点无疑是“京帆”屋盖,它不仅作为城市花园中的独特景观,衔接了城市绿洲,更寓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在施工现场,我们目睹了“京帆”造型的初步呈现,其下方是车站的采光井,宛如地下枢纽的“天窗”。预计将在5个采光井之上搭建起“京帆”屋盖的7片主帆,从而使得阳光得以引入地下三层站台层,实现自然光线照明。值得一提的是,“京帆”屋盖表面所采用的ETFE膜材料,与水立方外立面材料颇为相似,既具有透光性又可有效避免阳光直射。投用后,“京帆”预计每年能减少热负荷高达万千瓦时,这一数值相当于台家用空调的夏季制冷量,同时还能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度。朝采光井深处望去,隐约可见地下三层8个站台上均设有一座混凝土屏蔽罩,宛如巨伞般为火车遮风挡雨。由于副中心站采用中庭敞开式枢纽设计,站台无法像传统车站那样设立独立的防火区域。因此,这些屏蔽罩便承担起了将轨行区与车站其他区域进行有效分隔的重任。未来,当副中心站全面投入使用后,乘客们会在站台地面与屏蔽罩之间发现一道特别的屏障——屏蔽门。这一创新设计将打造出一个封闭的空间,确保乘客的安全与车站的防火需求得到双重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火车站台上安装的屏蔽门,不仅在全国尚属首次,更突破了传统屏蔽门在门体结构、电机、电磁锁以及内部器件不耐高温等多方面的技术瓶颈。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预计将在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展望未来,一旦规划中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均顺利完工,从副中心站出发,仅需5分钟便可抵达首都机场,35分钟即可到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而一个小时的车程则可覆盖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等重要城市。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8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