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江苏省南通市市辖区,南通市主城区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北翼,东临黄海,西枕长江,东南临海门区,西侧环绕崇川区,西、北与如皋市、如东县接壤;通州区滨江临海,东部为中国“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西部为南通滨江新区,南部连接苏通长江大桥,北部被世界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穿境而过,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坐落于境内。通州文化主要属吴越文化,通州人主要使用吴语,属江浙民系。通州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南通家纺城,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52项,连续6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当然通州自古至今也是人才辈出,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其中较为知名的六位,也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名人。
第一位:顾养谦
顾养谦(-年),字益卿,号冲庵,南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城区)人。嘉靖四十四年(年)进士,任云南洱海道佥事迁苏州镇守。万历十四年(年)任辽东巡抚、擢任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万历二十年(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鲜,明廷以宋应昌等率兵入朝增援。日军败退,放弃王京,退守釜山。丰臣秀吉为保存实力,假意求和,以便东山再起。他不知日本阴谋。万历二十二年(年)上疏,提出“封贡”方案,关白宜封为日本国王。撤换了宋应昌等大将,致使在二十六年(年)日军又犯朝鲜,被罢官。万历三十二年(年)正月十二日卒,年六十八,谥襄敏。有《冲庵抚辽奏议》、《督抚奏议》等。
第二位:柳敬亭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镇)人。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祖、父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间往来经商。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永昌少年好动,或随父至泰州叔父歇脚处一游。因十五岁时在泰州“犯事”当刑,遂隐姓埋名,浪迹苏北市井之间,说书度日。万历三十七年(),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尚在捕中,“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从此,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
第三位:范当世
范当世(年—年),原名铸,字铜士,后改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又号伯子,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范当世关心国事,思想亦较开通,“颇主用泰西新学以强国富民”(马其昶《范伯子文集序》)。所作诗篇,颇有反映现实、揭露时弊之作,晚年曾自称:“万语纵横惟己在,十年亲切为时嗟。”“细思我与国何干,惨痛能来切肺肝。”《光绪三十年中秋月》一诗,寄托遥深,刺及慈禧,广为时人传诵。然其诗见重于当时,主要在于功力深厚,兼有苏轼、黄庭坚之长,曾自言其诗“出手类苏黄”(《与俞恪士书》)。
第四位:潘兰珍
潘兰珍(年~年),又名潘若云,潘云仙,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小陈独秀29岁。以其忠贞的爱情、豪侠的气质,伴随陈独秀走过其最后十年的人生之路。晚年,在陈独秀和病魔的斗争中,兰珍终日相伴。陈独秀亡故于年5月27日,享年63岁。他给潘兰珍的遗言是:“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遵照陈独秀的遗言,潘兰珍在四川一农场劳动四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一小学校食堂工作。她和养女小凤仙曾在南通、上海团聚。年春潘兰珍因患子宫癌,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
第五位:陈达
陈达,核科学与技术专家。年3月22日生于江苏通州。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量的放化法。解决了在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情况下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技术难题。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22日8时0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第六位:胡长龄
胡长龄(-),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寺街)人。清乾隆五十四年(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其才誉卓著,为“江东三俊”(马有章、李懿曾)之一,与山阳汪氏合称“汪经胡史”。著有《胡三余堂存稿》等。他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反对趋炎附势,曾多次智斗当朝权倾一时的和珅,表现出了机智果敢、不畏权势的个性。胡长龄考中了状元的时候,按礼节,就是当朝宰相和珅的门生,应该去拜谒和珅。可是胡长龄却因为不齿和珅的作为,不愿交结,就没去拜谒和珅。和珅十分恼火,就让胡长龄当了翰林院修撰。这在朝廷是一份没有油水的“清差”,这一晾十年,朋友们看他日子过得太清苦,就悄悄在和珅做寿时,用乌贼鱼的墨汁仿照胡长龄的笔迹写了一副寿联,送给和珅,并解释说,由于胡长龄太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出门做客,不能亲自来贺寿。和珅这才让他去山东任学政。事后,朋友又同样替他写了一个谢帖送给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