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提升科学教师业务能力,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质增效。中心(分院)小学科学学科组于年4月20日举行了主题为“同心共研动思同行”的通州区小学科学东北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来自通州区东北片区的老师70余人、以及其他片区的科学老师参与了线上研讨活动。活动由中南片区组长武儒先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课展示
第一节是潞苑小学的胡原胜老师执教四年级《泥巴变形记》一课,胡老师将由土块到泥再到泥塑,再由泥塑成土的环节加入到课堂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土壤到泥塑相互转化中的变与不变,清晰理解成分的不变化,最终总结出土壤与泥塑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因素,类比找出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第二节是宋庄镇北寺小学的王学龙老师执教的《泥巴变形记》一课。这节课以彩泥为载体,用类比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去认识粉笔、气球、吸管、树枝、白纸等物体发生了大小或形状的变化,但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状态变化是建立在比较思维基础上的。
第三节课是通州四中小学部的李冬雪老师执教《混合与分离》一课。李老师从小朋友弄混芝麻和盐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分离芝麻和盐。学生基于情景想到了用筛子筛的方法,又基于学生实操后的生成结果,让学生想一想更加行之有效的分离方法,学生根据需求一步步深入探究,最终实现导入情景的任务。
第二部分:教师互动交流及市骨评课
课后三位授课老师分别介绍了三节课的设计思路,市级骨干教师高春秀和刘华老师对三节课进行了剖析,高老师认为《泥巴变形记》一课,胡老师按照递进层次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先让学生感知泥巴是由土变化得到的,泥巴大小、形状可以改变,然后由从泥巴变成泥塑。三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土壤的知识,已经知道土是由小颗粒组成。本节课,通过老师巧妙地设计,让学生站在颗粒的层面上,感受一个完整的由土到泥、由泥到土的过程,从而达到“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这个认知目标。学生动中有思,思维认知得到锻炼与提高。
刘老师从科学课程标准角度,分析了四年级《变与不变》单元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位置及重要性,他认为王老师讲授的《泥巴变形记》一课设计了一个个小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比较类比归纳,学生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老师认为李冬雪老师的《混合与分离》一课,思路清晰,实验步骤较多,李老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有条不紊的一步步完成了,效果很好。
第三部分:研修员指导
主题研讨活动最后,研修员沈老师对三节课进行指导,指出三位老师都能够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本单元结构设计的角度提出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从更多观察点去观察、发现物体的一些变与不变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度思维。
研修员曹春浩老师对于本次活动的开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本次活动很好的发挥了市区级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授课教师经历授课录像、骨干教师与其研讨,修改,再次录课等等一系列过程的历练,提高了自己的执教能力和设计学生思维活动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带动教师们积极投入教研活动,共同提高业务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生素养提升服务。
希望通过本次